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国内 > 正文

一期一会皆为荷而来-环球资讯

  • 2023-04-15 09:55:24 来源:齐鲁晚报


【资料图】

《为荷而来》 潘文龙 周晨 编 古吴轩出版社

话说几年前,几个苏州的文化人联手,做了一本既好看又好玩的小书《梅事儿》。那是一本与梅相关的休闲文化小集,举凡古往今来的有关梅的名人轶事、趣闻传说,乃至几个编者探梅、寻梅、赏梅的种种赏心乐事,无不荟萃其中。承《梅事儿》之余绪,这几个文化人再度联手,合编了一本与荷相关的休闲文化小集《为荷而来》——如果说《梅事儿》是对春天的礼赞,那么,《为荷而来》则是对夏日的讴歌。

《为荷而来》中收录的文章堪称体裁多样,内容广泛。其中既有风俗之谈,亦有赏荷之风的历史沿革;既有关于荷花的艺术赏析,亦有关于荷花的科普文章——前者如王稼句的《荷花荡往事》,文中不仅历数苏州观荷、赏荷的风俗流变,而且对苏州荷文化的形成多有精辟论述;后者如潘文龙的《画上荷花和尚画》,借八大山人的人生与画作阐释荷的精神。他说:“八大以荷为托,为其写生画像,映照的全是自己。”其实涉及了八大山人隐秘的内心世界。书中还收录了一篇萃谈近世苏州导游手册的文章,详细考证了黄天荡和荷花荡的变迁始末——盖导游手册虽为小册,却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诸如1943年版刊载的商业广告,即可见得彼时餐饮业与住宿业等各方面的情状。而1954年出版的《苏州导游》,既标明荷花荡“夏天荷花盛开,清香阵阵,很多游客坐了船来赏荷,剥食新鲜的藕、新鲜的菱”,且直陈“这种有闲阶级的闲情别致,已给时代所扬弃”,从中透露出的则是鲜明的时代信息。到了1985年出版的《苏州旅游图》,荷花荡已然不见踪影,不禁让人感慨系之,徒生沧海桑田之叹!

古城苏州历来繁华,荷文化更是锦上添花,荷花既盛开在苏州大大小小的池塘里,也绽放在苏州人的心里。王稼句说,苏州人好游玩,四时八节,总会想出一个理由,好好地游玩一番,这其实是与苏州人追慕风雅的文风分不开的。苏眉的文章即写了几次以荷花为由头的苏州文人聚会:在将逝未逝的晚霞里,几个知己好友联袂出游,或乘舟穿行在一望无垠的荷塘里,或串游在缀满莲花的栈道上,或安坐在湖心的茶楼里吃荷花茶……举目四望,竟无端地生发出一种被花海淹没的感觉,置身其间,“梦幻得令人恍惚”——那种极细腻、极幽微的体验,在苏眉的文字里充满了无限的温暖与眷恋。

《为荷而来》中还编选了一些明清苏州人所写的《采莲曲》,这些源自乐府,流至民间的歌谣虽大多为文人创作,却保持着一种本色天然的气质,代表着荷花的别样风韵。另外,书中还原汁原味地复制了著名碗莲培植大师卢彬士先生的《莳荷一得·君子吟》,该本为1949年钢板刻印的油印本,存世极少,放在书中,能够真实还原卢先生当年的植荷心得——编者做出如许努力,无不是为了突出这样一个主题:“人生一场入定,一期一会,皆为荷而来。”

标签:

推荐阅读

一期一会皆为荷而来-环球资讯

《为荷而来》潘文龙 周晨 编古吴轩出版社话说几年前,几个苏州的文化人联手,做了一本既好看又好玩的小书《

天天短讯!“银发知播”何以“感动中国”

中科院院士欧阳自远科普天文知识。资料图片“春蚕不老,夕阳正红。没有墙壁的教室,不设门槛的大学。白...

“最挤”五一档看点丰富

记者 宋说距离电影五一档还有不到半月时间,目前有近二十部影片宣布进入这一档期,数量上已经创下近年来的同

【天天报资讯】网络文艺,重在由“技”入“艺”

网络漫谈节目《文学馆之夜》畅谈文学审美与美好生活资料图片网络文艺作为当下富有创新活力和创造精神的文艺

当前信息:爱上独处的年轻人

刚过而立之年,发现自己越来越爱独处了。不知道这个年纪还算不算年轻,但身边有不少比我更年轻的朋友,也都

猜您喜欢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注明"转载来源"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亚洲文化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烦请联系。 联系方式:8 86 239 5@qq.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