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普通的融合教育工作者,上海市虹口区特殊教育指导中心主任丁美珍在工作过程中,发现了大量不普通的孩子:被家长一脸嫌弃,老是惹是生非的“熊孩子”;与人格格不入,交往有困难的“怪孩子”;游戏活动样样精通,学习成绩却一塌糊涂的聪明“笨孩子”……
(相关资料图)
其实,儿童的每一个问题行为,其实都是向大人求助的信号。
哪些“怪行为”是孩子的求助信号?背后有哪些身心成因机制?怎么教有读写障碍、语言障碍等问题的特殊孩子?家长应该如何理解儿童的问题行为和情绪?澎湃问吧邀请丁美珍主任,一起聊聊如何理解儿童的问题行为。
如何教育“问题孩子”
@药师傅:爱调皮捣蛋的小孩,应该怎么教育?如何激发孩子的潜能?
丁美珍:表面调皮捣蛋的孩子,往往是活泼机灵好动的孩子,他们一般有着较充沛的精力,还有各种层出不穷的想法,比较具有创新和冒险精神。
作为家长尤其要关注两点,一是调皮捣蛋的行为是否出格,能不能把握好尺度,分寸感,这点很重要。二是到底是好动还是多动,这个也要注意区分。
如何进一步发挥孩子的潜能呢,建议以游戏为主,在游戏活动中有机穿插各种注意力训练,创新训练,思辨能力训练等,一层一层增加游戏活动的难度,复杂性,并保持趣味性,让孩子在挑战中得到各种锻炼。
另外,还可以充分发挥孩子的主动性,让他/她参与游戏设计,制定游戏规则,增加游戏的趣味性。由孩子来做主,发出邀请,请小伙伴一起来家玩。提高他的社交能力,组织能力以及合作能力。
如果大点的孩子,还可以让他选择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把有趣的游戏活动记录下来。比如画出游戏活动,用手机拍活动照片,把游戏活动的经过分享给大人听,用录音录下来等。充分发展孩子的口头表达,创意表达与再现能力。
注意,不要总是要求孩子写下来,一般孩子会有压力,把游戏变成任务就不好玩了,充分调动孩子的热情,保护好孩子的好奇心,比什么都重要!
@伊丽莎白的鸭:内向的孩子该怎么教育?与这类孩子沟通的最佳方式是什么?
丁美珍:内向性是一种气质。它不同于害羞或孤僻的性格特征,也不是病理性的,更不是你能够改变的。由于长期的文化偏见,许多内向的孩子面临着一种迫使他们变得外向的压力。
要学会欣赏世界上每一个独一无二的生命,无论他/她是怎么的孩子,他/她都是这个世界上最最独特的宝贝,我们要接纳的是,他/她是一个完完整整的自己,接受孩子本来的样子。
1. “内向者的大脑通路比较长”
内向的孩子通过收集信息来学习,然后需要安静的时间来处理这些信息——整合他们看到、听到和吸收的所有内容。当他们终于有了自己的想法,然后才会行动,或者用语言表达想法和感受。
2. “提供个人空间”
性格内向的孩子需要在自身和外界之间形成一个真正的空间屏障。这有几个原因。首先,为了处理自己的想法和感受,他们需要得到帮助把外部刺激挡在外面,以便将注意力转向内心。其次,仅仅是身处人群和活跃的氛围中就会耗尽内向孩子的能量。外向者很难理解或想象这一点。
3. “留出思考时间”
内向孩子需要更多的时间去思考沉淀,才能有更好的表达。作为家长应该经常这样鼓励:“我知道你一直在思考昨天看到的东西。”也可以经常用这样的句式来引导孩子:“你对昨天发生的这件事是怎么看的呢?你可以想一会儿再回答我。”我们还可以教会他和家人以外的人说话时,可以说“在回答前,我要想一想”以缓解焦虑,显得更从容。另外,当他养成了思考后再表达的习惯时,不要忘记及时鼓励和赞美:“我真的很喜欢你认真思考的样子!”
培养孩子的时间观念
@小曲乱弹:8岁孩子没有时间观念怎么办?喊他上床睡觉,去洗漱都是磨磨蹭蹭,看电视只要没有人喊就停不下来,做不到自律。
丁美珍:8岁正是时间管理的形成期,有的孩子成熟些,时间观念比较强,有的孩子稍微慢一些。以上所说的情况,对于一个8岁的孩子来说,其实也属于正常范围。家长们特别要注意的是,不要用一个成人的能力水平,去要求一个尚未成熟的小孩子,否则效果只会适得其反。
那如何在8岁关键期养成良好的时间观念与时间管理能力呢?在这里有三个建议。
第一,帮助孩子把时间长短的概念具体化。
比如说,说好玩5分钟,但孩子一玩就不撒手,10分钟过去,孩子还是不肯停。为什么呢?这背后可能是因为有的孩子对时间长短的概念掌握不准。所以,我们可以借助小工具,如带大数字显示的钟表、计时器和沙漏,让他感受到时间的具体进程。比如准备一个十五分钟的沙漏,当早上孩子磨磨蹭蹭不想起床的时候,就可以跟孩子玩一个“打败沙漏”的游戏,让他来挑战在沙漏漏完之前,完成穿衣服、刷牙、洗脸等事情。
第二,帮助孩子把时间管理变得合理化。
比如,看电视给到15分钟,这对一个孩子来说实在太短了,因为电视内容太迷人,15分钟时孩子正在兴头上,正看得难舍难分,这样只会造成一种无效管理状态。所以,和孩子协商一个合理的看电视时间段,并用可视化的时钟提示方法,可能会更有效。
第三,找出重点,制定“行事安排表”。
想一想,孩子在哪个时间段里表现出来的磨蹭、拖拉,是你最不能接受的,把它选择出来。记住,不能指望一次性就把所有的问题解决了。比如你可以选择早上起床到出门儿这个时间段,协商制定一份每日清晨“行事安排表”。先跟孩子一起列出在这个时间段里面应该做的所有事情。一定要记得,是跟孩子一起商量,要让孩子参与进来,并且主动地去询问孩子的意见,而不是家长按照自己的需求直接就做出结果。
如何识别孩子的“怪行为”
@娜曼蒂克:如何尽早识别孩子的一些异常行为?哪些是值得家长关注的?
丁美珍:关于如何识别孩子的异常行为这个问题,主要看孩子的行为导致了什么样的结果。比如孩子持续性出现影响到个体或他人,对身心健康和安全有负面影响的行为,我们一定要加以重视。再比如,在特定的场景下一定会出现类似的不恰当的行为,也是需要关注的。
如孩子喜欢玩一些具有互动效果的、模仿搞怪的行为,不妨视为孩子的互动需求,以及试探、冒险、创意需求的表现。
如果大人对孩子的行为发生原因感到好奇,可以问问孩子“为什么这么做呢?”“你是怎么想的呀?”“我们一起来试想一下,这么做可能会导致什么结果呀?”类似于这样的设问、讨论,可以帮助孩子进一步明确行为的目的和意义,以及由此可能产生的结果,并能进一步帮助孩子树立行为规范的意识。
@乌龙:孩子哪些“怪行为”其实是对家长老师的求助信号?
丁美珍:首先,和大家聊聊,为什么说“孩子的问题行为是向大人求救的信号”?
1.孩子和成人表达情绪和需求的方式是有差别的。成人更善于用语言表达,而孩子更善于用动作表达,因为他们的语言运用能力还不熟练,不足以能够清晰地表达出他的困难点。
2.不仅是孩子,所有人的行为都是有功能的,有需求才会有相应的行为发生。很多时候,孩子只是发现不当的行为更能吸引我们家长的关注;换句话说,可以理解成他们在寻求我们的帮助。这就是把不良行为称为求救信号的原因。
一般情况下,孩子表现出来的任何“不良”行为都是在向我们大人寻求帮助。例如,总是在学校惹是生非、打架闹事,作业拖拉、东西丢三落四、时间观念差等等,背后可能是孩子的执行功能相对较弱,会出现情绪、行为控制能力弱,管不住自己的手脚,多线条任务同时执行有困难、顾此失彼等表现。
孩子看上去的不理想状态,一般不是靠一味批评管教或一通谆谆教导就能解决的,这需要我们冷静思考,他的问题行为背后到底是什么原因?他的困难点在哪里?我应该怎么去帮助他克服这个困难?切记!一味批判指责,只顾自己发泄对孩子的不满情绪,孩子既没有得到帮助,还受到了更大的伤害。
标签:
论创作,套路依然是沿袭第一季与第二季的陈旧叙事;论话题,女性成长没有观念上的更新、拓展与突破。如此,
作为一名普通的融合教育工作者,上海市虹口区特殊教育指导中心主任丁美珍在工作过程中,发现了大量不普通的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北京4月13日电(中青报·中青网见习记者李丹萍)记者从文化和旅游部今日召开的新闻发布...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北京4月13日电(中青报·中青网见习记者李丹萍)今年的5月19日是第13个“中国旅游日”...
中国文化书院导师、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学术委员、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院长陈来教授 中国文化书院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