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年,只要一打开社交媒体,似乎随处都能看到对年轻人的批评。比如,有人说这届年轻人格外热衷于逛寺庙,“不上课不上进只上香”;也有人批评年轻人算命成瘾,敲电子木鱼祈祷、用塔罗牌占卜运势、看星座求姻缘等现象;还有人指责年轻人动不动消极“躺平”、积极“自闭”,身在福中不知福。
我经常会在刷手机时感到有些莫名其妙。也许是因为学习任务太重而在网上随口吐槽一句“躺了躺了”,或是不小心错过了作业提交时间脱口而出“自闭了”,抑或是由于课业成绩不理想、就业和升学陷入困境才挂在嘴边的“人间不值得”,怎么就成了网络上被攻击的标靶?
(相关资料图)
这让我和我身边的朋友常常陷入自我怀疑:我们这届年轻人,真的很差劲吗?
跳出年轻人的身份,以传播学的视角去分析,我发现这些误解是有原因的。“年纪轻轻为什么没热情了”“为啥都一窝蜂地去考研、考公”“为什么年轻人陷入迷茫彷徨”……类似的话题在各大社交平台上俯拾皆是。部分年轻人在网络上的消极表达和情绪释放,叠加互联网的放大效应,很容易让公众对这届年轻人产生负面的观感。
当然,人们一直以来都觉得,正值大好年华的年轻人理应是蓬勃向上、情绪昂扬的。一部分年轻人在互联网上的言论和表现与社会角色期待之间形成了较大落差,结果招致一些批评,某种意义上也是可以理解的。
但这当然不是事情的全貌。首先,年轻人是一个群体,但落实到个体,每个人都有不一样的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从某种网络上的个案去解读整个年轻人群体,自然很容易陷入一叶障目的窠臼之中。
其次,网络上的调侃与真实的生活之间,不能简单地划上等号。年轻人在寺庙里上香,借塔罗牌“窥视”未来,可能只是一种放松和休闲,之后他们大多数人该上课的去上课、该上进的上进,生活得并不轻松。那些嘴上说着“躺了躺了”“不愿再卷”的同学,在叹口气之后,身体依然会“诚实”地为考研或实习而努力。
在我的同学中,很多人经常自嘲“废物”,并把自己的学习成果称作“学术垃圾”,但他们中,不乏有许多班级里的佼佼者、学校乃至市里的优秀学生。所以,不用怀疑,积极向上依然是这届年轻人的底色,只是生活在多元、开放、包容的互联网上的我们,活得更随性、表达更大胆而已。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这种强烈的个性,又常常能让我们焕发出充满韧性和无限可能的年轻力量。
常有说90后、00后年轻人“整顿职场”,这当然是玩笑话,但我的大部分同学、学长确实在实习和工作中有让人刮目相看的表现:他们可能不熟悉职场礼节,但他们敢于发声、敢于尝试,明明上一秒大喊“好想躺平”,下一秒就灵感乍现;明明前一天晚上才扬言“自闭”,第二天早上又“鸡血”满满。
其实,每一代青年都会遇到“成长的烦恼”,也都曾遭遇过批评和误解。由于经验尚浅、阅历不足等原因,年轻人确实容易陷入焦虑、迷茫、纠结等负面情绪之中,只不过,如今的互联网传播媒介放大了某些负面声音。
也因此,我们既不必对网络上的调侃太较真,用更坦然、平和的态度去面对他人的批评,也应该积极地听取外界好的意见和建议,以此来对照完善自己的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年轻的力量,就是生长的力量,哪一届年轻人,不是在焦虑、迷茫、挫折的考验与淬炼中一步步“长大成人”的呢?
所以,当看到有年轻人玩梗、吐槽时,先别急着给他们下定论,这也许只是他们给心灵按按摩、充充电的新玩法。如果可以,请多多包容他们偶尔的“任性”和“调皮”,给他们的成长多提供一些广阔、包容的空间。相信这届年轻人和一代代前辈一样,最终不会让大家失望的。
标签:
我一度非常热衷剧本杀,几乎每周都要参与。为了玩剧本杀,我可谓不计成本,为了一个好玩的本,经常穿过大半
这些年,只要一打开社交媒体,似乎随处都能看到对年轻人的批评。比如,有人说这届年轻人格外热衷于逛寺庙,
扬子晚报 紫牛新闻记者陈勇任国勇图片 受访者提供杨大炜带着孩子外出写生;小图为杨大炜画的北京四合院最近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讯(中青报·中青网记者杨宝光)今天下午,记者从宁波市人民政府新闻发布会上获悉,5月...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讯(中青报·中青网记者蒋肖斌)4月12日,电视剧《青春之城》登陆央视一套黄金档,并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