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说,自己发现一本书的感觉,很棒。有时你甚至会确信,这本书就是为你而写的。
(资料图片)
1990年代中期,你可以理解为1994或者1995年,我在南京的一家小书店,看到了作家出版社出版的一套米兰·昆德拉作品系列,很快被其中的文字所吸引,加之价格也不算贵,就全部买了下来。那年暑假,我是在反复阅读昆德拉作品中度过的,也记住了其中两位译者景凯旋、徐乃健的名字。
这种纯粹的相遇有点猝不及防的意思,至今想来都是一件很神奇的事。在此之前,我完全不知道有昆德拉这个人,也没有看过他的任何作品,甚至没有听人说起过。但只要读上那么一两页,你就完全被他的作品所吸引。
昆德拉认为小说是探讨存在的可能性的艺术,他说“小说的精神是复杂性”。对于他的小说观和写作,不少人可能并不认同。有的人就很看不惯在好端端的叙事中突然插入一段议论,认为这会破坏小说的整体性。在昆德拉这里,这些都不是问题。他有一本自己的小说史,“重新为小说立法”这种说法,放在昆德拉身上是合适的。
每个人或多或少都会受到自己所喜欢的作品的影响,尤其是那种你自己发现的作品,自己发现的作家。比如我有一种观念就深受昆德拉的影响。在《生活在别处》中,昆德拉嘲讽了一种“生活得越多就生活得越好”的现代观念,“他就这样从一个梦到另一个梦,于是相继体验许多不同的人生;他居住在不同的人生中,从一个跳到另一个”。我过早地认识到,一个人即使走过千山万水,也不一定比在上班路上的五分钟更能领略人类精神的惊涛骇浪。
生活不在别处。就在此处,就在每天你所经历的日常中。
当我有一天向昆德拉作品的译者之一景凯旋教授讲述与昆德拉作品相遇的过程时,他露出一种矜持的微笑,意思大概是,“那我的工作没有白做”。
与昆德拉作品的相遇具有某种命运特征。在此后,1996年发现王小波的《黄金时代》,1997年发现村上春树,1998年发现哈耶克——我说“发现”并不夸张,在读到他们之前我对他们一无所知,也在某种程度上与发现昆德拉类似。除了武侠小说,它们共同构成了我青少年时代阅读的主要文本。
网络购书兴起之后,那种与相契的作家作品猝然相遇的场景就基本不存在了。很多时候,我们靠着一篇篇的书评在买书。书评具有两面性,既是精神产品,也是广告。好的书评对于理解作品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但那也少了自己探索的乐趣。
最近几年,我基本上靠着某本书、某篇论文的注释、参考文献或附录,按图索骥买书。好处是不会买到太烂的书,坏处则是很大一部分书让人觉得索然无味,很难突破我的期待。网络购书方便,但与去实体书店相比,始终觉得隔了一层。
我始终觉得,一个人在精神发育的过程中,必然要有几个自己发现的作家、几部自己发现的作品。这并不是说别人不知道这些作家,或者从未提及过这些作家,而是说,在你既有的精神视野内,这些作家以前从未出现过,或者他们的某部、某篇作品你从未留意过,这些作家或作品的出现,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你对世界的认知,颠覆了一些经年累月的成见。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相遇都会有完美的结局,分道扬镳反而是常态。常读常新的经典毕竟只是少数,多的是刚到及格线,或者及格线以下的读物。也有初遇惊艳,过几年随着环境变化、自身成长、心境有别而觉得泯然众人的作品。即使如此,阅读依然是一件美好的事,阅读中的相遇,尤其是独自发现一本书的美好,依然值得感恩和铭记。
标签:
我要说,自己发现一本书的感觉,很棒。有时你甚至会确信,这本书就是为你而写的。1990年代中期,你可以...
音乐剧《卡拉马佐夫兄弟》中文版剧照早在二月中,有友人相约四月观看音乐剧《卡拉马佐夫兄弟》。见我反...
国产青春剧作为一种重要的剧集类型,如何实现跨年龄传播,唤起大部分受众的共情记忆,是其重要课题。一...
中青报·中青网见习记者李丹萍“萌萌,下个月我要去哈尔滨旅游,你有什么好玩的地方推荐吗?”“中央大...
清人李汝珍作《镜花缘》,从武则天在残冬暴雪之时令群芳开放写起。群芳接到武则天命令,本应请示花神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