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国内 > 正文

天天观热点:今天,我们为什么需要城市美育日?

  • 2023-04-10 18:14:21 来源:新民晚报


(资料图)

在杂志《上海服饰》还是很热销的年代,上海国际服装文化节上,观众席里一眼望去也就是蓝黑灰等素色。T台上的模特是“演员”,台旁的观众默默观赏。如今,在上海时装周举行期间,会场一带的马路上都是五色斑斓的路人,路人就是演员,舞台不止于街区,还在各个社交媒体上,“上海哪儿哪儿都能出大片”是五湖四海的人们对上海的第一印象。

美不美,就是一个人或者一座城给人的第一印象。文化和艺术,是达到美的途径——但是,这两者并没有如同语文、数学等课程一样融入学校树人的目标之中,能成为某一学校的“特色”已经是艺术的“荣幸”。虽然,语文、数学等算是“文化课”,但严格说来更像是“知识课”,学生学到了以文字、数字、公式等方式了解世界或社会运转规律的常识,但融入艺术的生活方式,以及由此带来的欣赏美、追求美的方法和路径,基本依赖各自家庭的培养或个人的兴趣爱好。严格说来,如果不是进入艺术院校,大部分人对文化尤其是艺术的理解大约是从工作且经济独立后,才有机会入门。

对美的追求,具体体现在文化经济消费上。五原路、安福路一带,人手一个单反相机、万元一辆的自行车十分常见——早已不是单纯的代步工具,这意味着居住在周边“梧桐区”,凡事骑车可达。据国际经验,当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以上,文化消费需求开始大幅增长。早在2018年,中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经接近1万美元;眼下,上海人均GDP已经超过2.6万美元。无论是市面上、数字上,还是切身感受上,都能分明地体验到上海涌动着文化消费的热潮。这股热潮一方面推动着文化产业增长,一方面也体现出对美的需求与供给之间的不平衡。仅市民艺术夜校的名额,无论在哪个区的哪堂课——咖啡拉花、非洲手鼓、视频拍摄、皮件制作等,均被秒杀。

对美的追求,还具体体现在城市更新过程中,对老建筑、市中心零星小空间的改造提升;对旧厂房、远郊大片区进行“美丽乡村”转型升级。这就是上升到一座城的美的构建。新华路上,一条弄堂口原先的公共电话亭,被重新改建,所占“开面”也就1.5米,如今就成为简洁白墙衬以暖色灯光,供弄堂老人、小孩说话、交流的“公共客厅”——好比是村口的大槐树下。回家之际,大家在此略作停留,情感互动,情感就此绵密起来。桥洞下、防空洞等“灰色空间”,如今也成为运动场、社区“兴趣小组”开展活动的场所。各类厂房空间,起初是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原型”,如今成为汇集休闲运动、婚礼婚庆、亲子互动、艺术培训等惠及周边社区居民日常生活的配套。还有各个菜场,都成了网红打卡点,物质粮食和精神食粮一起打包带回家……

人民群众对美的追求日益增长,产业发展需要顺应这一美的追求,公共文化空间如雨后春笋般冒出,以及人人追求美的天性,使得“城市美育日”顺势而生。2013年起举办至今的上海市民文化节,本身就是惠及全民的文化艺术展演活动。如果说“文艺四季歌”——春天的“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初夏的上海国际电影节和电视节、盛夏的上海书展和动漫展、金秋的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是海内外专业文艺工作者的演艺盛会,那么市民文化节,就是让每一个市民都能自我实现的盛会。

因而,市民文化节起初的理念是“服务”。最初,首届市民文化节不凸显“主会场”就是为了体现处处都是舞台,人人都是民星,政府退后一步,让更多的社会主体和个人,发挥各自才艺和组织能力。所以,“永不落幕的市民文化节”通常以每年3月23日为计算新一届的起点,这一天被命名为“文化服务日”——就是全上海公共文化系统的工作人员以及社会主体和个人,服务市民大众,为大家唱戏搭台。

在市民文化节举办十周年之际,“城市美育日”接棒更替“文化服务日”——这意味着不存在主客体关系,而是更清晰地聚焦于“美美与共”。仅4月8日城市美育日当天,就有三大板块集中呈现——群众文艺大汇演、城市美育大放送和云上剧场大集锦。汇聚10年来优中选优的群众文艺节目,在奉贤九棵树未来艺术中心举行;在家门口展开、遍及全市的城市美育日活动,集中呈现“建筑可阅读、街区可散步、城市有温度”。黄浦区滨江甚至还将上演音乐剧片段。静安区文化馆举办“全城有戏”“美育天地”等活动。

与此同时,全市各大美术馆、博物馆、剧场等等也将举办开放日活动,亮出精彩节目回馈观众。爱乐乐团还推出可以“闻”的香氛音乐会,真正令人耳目一新。

美,是由内而外散发的馨香,是基于打开眼界之后的比较与提升;美育,是让更多人参与到多元艺术形式的体验。上海市民文化节推出的“城市美育日”,就是让更多人在家门口、在身边、在网上接触到美的各个面——我们不缺美,我们缺的始终是发现美的眼睛。

标签:

推荐阅读

世界今日讯!“中国卓别林”何其昌:魔术之路学无止境

文 羊城晚报记者龚卫锋何其昌诠释的“中国卓别林”形象何其昌表演现场何其昌何其昌与刘谦去年7月5日,...

天天观热点:今天,我们为什么需要城市美育日?

在杂志《上海服饰》还是很热销的年代,上海国际服装文化节上,观众席里一眼望去也就是蓝黑灰等素色。T台...

【新视野】在雁栖湖畔开藏书房,美学占一席之地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讯(中青报·中青网记者蒋肖斌)4月8日,开设在北京怀柔雁栖湖畔国家会议中心腹地的30d...

环球热文:北京冬奥会交响组曲《冰雪相约》再次奏响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讯(中青报·中青网记者蒋肖斌)4月9日晚,北京,国图艺术中心音乐厅,在恢弘的终曲《...

“服美役”:热词背后的警示与遮蔽

澎湃新闻记者王芊霓实习生杨舒媛最近,互联网上对“服美役”的探讨越来越多。长久以来,女性追求肤白貌...

猜您喜欢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注明"转载来源"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亚洲文化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烦请联系。 联系方式:8 86 239 5@qq.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