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国内 > 正文

从《人生》到《人生之路》,路遥的问题有了一种解答

  • 2023-03-28 11:18:26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资料图)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蒋肖斌

1982年,《收获》杂志刊载了一篇题为《人生》的中篇小说,引起轰动。作者路遥在这片小说的最后一章留下了这样的标注,“并非结局”。这个开放式的结尾给读者留下了充分的想象空间:在经历了痛苦与选择之后,回到故乡的高加林会过怎样的一生?41年之后,正在总台央视综合频道热播的电视剧《人生之路》,给出了一种答案。

“本剧部分取材于路遥中篇小说《人生》”,《人生之路》开场即如此标注。自开播以来,该剧与小说文本相互映射,如镜像一般地对人物故事进行完善补充,并依据人物性格创造延展,用一波三折的故事抒写人生志、家国事、年代情,谱写出一部在时代浪潮中涌动的青春之歌。

《人生之路》围绕“人生抉择”这个精神内核,刻画了高加林、刘巧珍、黄亚萍、高双星、马栓等平凡个体与时代发展之间的互动关系。面临人生的挫折、磨难、机遇和考验,他们在妥协与抵抗、接受与突围之间不断折返,最终实现个体的成长,也全景展现改革开放后,中国青年全力改变命运、创造新生活的奋斗历程。

这样的改编并不是简单地从文学到电视剧的形式转换,而是一次“对话”。它凭借与原著一脉相承的精神气质,与时代同频共振的人物命运,撑开了年代剧的表意空间。其实,路遥的小说本来就有与其他文艺作品“对话”的烙印,他作品里的奋斗者身上就有保尔·柯察金的影子。他曾借黄亚萍之口评论高加林,“有点像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里面保尔·柯察金的插图肖像,或者更像电影《红与黑》中的于连·索黑尔”。

有观众评论:“当片头《天下黄河九十九道弯》的音乐声响起,当看到奔流不息的黄河水穿过苍茫的黄土高原,那个熟悉的、充满了青春激情的80年代,仿佛在我心头活了过来。”

《人生之路》从1984年讲起,从陕北村落、县城街道到上海弄堂,对当时的生活场景进行了精准还原。年代感十足的县高中、县医院,高家村错落有致的窑洞,破烂不堪的民办小学……从时间、空间、人物上续写了路遥对城市与农村这种交叉地带的关注。

作家陈忠实曾说,《人生》写出了大家心灵中最焦灼的那部分。电视剧《人生之路》则续写了这种焦灼。生活在交叉地带,剧中的主要角色经受了剧烈的精神阵痛。比如高加林,他是思想上的“城市人”,又是身份上的“农村人”,两种截然不同的价值观和身份认同成了他心里最大的矛盾,也造就了他自卑与傲娇、自信与屈辱交织的矛盾心理。在剧中,虽然他经历高考失败、乡村教师被辞退、县城通讯员被开除等一连串重击,然而回归乡土重新变成农民后,他的个人理想并未止步,而是依靠一支笔到上海打拼,在世事洗练中实现了成长。

不光是男主角高加林,剧中其他人物也在不断成长:马栓连续三年高考落榜,但最终带领村民共同致富,成为烧窑村的“土专家”;黄亚萍因父亲患病错过高考,却成为县里人人称赞的播音员,还不忘时刻练习自己的舞蹈技能;“陕北潮男”张克南当上了门市部主任……

路遥曾经反复思考一个问题:“当历史要求我们拔腿走向新生活的彼岸时,我们对生活过的老土地是珍惜地告别,还是无情地斩断?”《人生之路》告诉我们,要对青春叩问,要对理想敬畏,要对岁月缅怀,还要不忘成长。(本文图片均为电视剧《人生之路》剧照,剧方提供)

标签:

推荐阅读

每日时讯!网文在银河奖创纪录,这届年轻人想讲好中国科幻故事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沈杰群日前,有“中国科幻最高奖”之称的第33届中国科幻银河奖在四川荥经揭晓,共有1...

从《人生》到《人生之路》,路遥的问题有了一种解答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蒋肖斌1982年,《收获》杂志刊载了一篇题为《人生》的中篇小说,引起轰动。作者路遥...

插上阅读的翅膀,乡村儿童也会飞翔

光明日报记者杨飒江苏省如皋市磨头镇丁冒村农家书屋内,小朋友们正在绘本阅读区翻阅书籍。徐慧摄 光明...

京剧嫁接法国喜剧“吝啬鬼”唱起皮黄

文 北京青年报记者郭佳统筹 刘江华摄影 北京青年报记者王晓溪世界四大吝啬鬼之一的阿巴贡,穿上京剧...

陈学礼:拍纪录片如在一条不断自我教育的路上慢慢行走

对着镜头捋头发的奶奶与陈学礼(右)掰手腕的小伙忆起儿时伙伴失声痛哭的村民待出嫁的妹妹陈学礼,云南...

猜您喜欢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注明"转载来源"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亚洲文化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烦请联系。 联系方式:8 86 239 5@qq.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