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中国地名大会》自2021年第一季播出以来就备受关注,节目透过地名这一文化密码,解锁了观众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喜爱、激活了大众的情感共鸣、凝聚了中华民族的集体记忆,在同时期节目中一石激起千层浪。
“从地名看文化,从文化看中国”,带着一脉相承的节目宗旨和不断精进的艺术手法,《中国地名大会》第三季继续以地名知识为载体,从地理风貌、民间习俗、历史文化、文学作品、特色美食等多个维度全方位全景式展现中华文化,描摹祖国大地的精彩纷呈,书写中国之进、阐释中国之变。节目向下扎根、向上生长,在“大屏小屏”同步发力和立体传播中打造文化精品,形成了于细微处见真章的美学品格,充分体现了严谨性与趣味性的统一、知识性与民俗味的统一、小切口与大开挖的统一。
节目用文化符号深掘身份认同。我国历史悠久、幅员辽阔,正是一餐一饭的日常生活、名川大河的自然风景、跨越千年的历史遗迹共同建构了地名背后的气象万千,凝聚着普通百姓最朴素的情感。本季节目从古人遥远的宇宙观念,到今天当代出题人的人生故事,再到具有民族记忆的红色基因,自由灵动的题目范围和贯通古今的出题视野让观众看到了在使用过程中不断发生演化的地名是如何成为时代和社会的生动注脚。节目在为观众巧妙揭示历史文化知识的同时,深刻展现了人与历史、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互动,让中国人对于乡土的情怀得以承载,犹如一坛美酒,时间越久越香醇。
在西安,特别出题人张义带观众了解了西安国际港站的前世今生。他说:“满载的列车拉动翻天覆地的变化,全新未来正在全新筑起,这就是这个地名对于我的意义”;在北京房山,特别出题人李增军讲述了堂上村关于红色经典的故事。这些具有个性化的故事表达,让观众对“我们是谁,我们从何处来”的问题有了更深的认识,12个新时代主流方向,通过特别出题人的典型故事讲述,为每一个地名赋予了新时代的奋斗意味。
节目用创新赛制凸显文化趣味。日常生活中,存在着不少地名误读的情况,地名的渊源和沿革也在历史流变中变得更加复杂,通过竞赛这一引人入胜的形式,把跨越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和上下五千年历史脉络的地名学问进行系统性的梳理和通俗化的阐释,让地名成为指引我们回家的坐标。本季节目赛制迎来了全新升级,竞技节奏更加多变,团战模式让人目不暇接,十二期节目每期节目都会产生一个单期冠军,让参赛者参与感更强。节目还创新了舆图看地名这一环节,通过拼图竞技、画面展示、专家解读等方式,引发观众对传统舆图的兴趣与关注。在地名滋味题中,节目会让现场选手在品美食中寻找问题的答案,从舌尖上的美味出发,串联起千年文脉。
节目用艺术通感提升观看体验。为了让竞赛过程更加吸引观众,《中国地名大会》第三季充分采用“通感”这一艺术创作方法,让观众在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组成的“全感官”体验中感受地名文化魅力。在节目当中,观众仿佛真的被带到了皑皑白雪的东北雪乡、五彩斑斓的新疆昭苏、保存革命火种的红色会宁等诸多文化胜地,多种视觉元素形成合力,共同打造了震撼的视觉效果,为观众带来了“心游万仞”的云上游览新体验。恢宏的节目场景和纯净的审美体验让《中国地名大会》第三季形成了浪漫的风采;丰富的文化意涵、广袤的生活实践让节目深掘现实的韵味,在浪漫与现实的交替间,节目充分体现着古典美学的气韵生动。
总之,如果说源远流长的中华传统文化是一场色香味俱全的文化盛宴,那么,《中国地名大会》第三季就是一碟风味十足的茴香豆,有嚼劲、有滋味、有余香,在蔚为大观的文化风景中形成独树一帜的文化坐标。此心安处是吾乡,就让我们在地名构成的文化符号中,探寻中华民族千年精神的人文归处!
(作者系中国传媒大学传播研究院教授)
标签:
《中国地名大会》自2021年第一季播出以来就备受关注,节目透过地名这一文化密码,解锁了观众对优秀传统...
澎湃新闻记者黄小河由张婉婷执导的纪录片《给十九岁的我》(ToMyNineteenYearOldSelf)上映四天之后,于...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北京2月8日电(中青报·中青网记者沈杰群)由肖麓西执导,李有才、肖麓西总编剧,大锁...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讯(中青报·中青网记者张文凌)云南是全国中药材主产区。在日前召开的昆明市政协十四...
《三体》又名《地球往事》三部曲,此为重庆出版社2012年版本恢弘壮丽且冰冷残酷的刘慈欣宇宙,无论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