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沼泽深处的女孩》中的基娅,幼时就失去亲人的照拂,又被小镇居民歧视和排斥,只能生活在沼泽深处,以一种孤独但又淡然的姿态,熬过了生存挣扎,度过了青春成长,甚至收获了人生完满。看起来,这是一个励志故事,基娅像一位隐士,在人迹罕至之处潜心修行,并成就自我。
《沼泽深处的女孩》剧照
在基娅与众不同,甚至有些文艺范的生活图景中,影片放大了其中的浪漫与诗意,却忽略了一个不到十岁的女孩,顽强求生的辛酸与困苦。影片甚至将苦捱、苦熬的生存艰辛,美化成超然物外的自在修炼;将人物从大自然中艰难刨食的痛楚,包装成诗意地栖居的安逸。影片回避真切的生存真实,沉醉于封闭自足的沼泽隐居,这对观众来说,无疑像是在熬制一碗有毒的心灵鸡汤。
(资料图)
影片还淡化了基娅取得人生成功的难度。基娅从未受过正规教育,只有塔特短暂地教过她识字。纵然她的艺术感知与生俱来就细腻敏锐,但要成为一名“专家”恐怕也非易事。基娅从未受过绘画和生物学方面的训练,却像是无师自通,连续出版多本生物学方面的著作。影片当然可以讲述一种可能性,但观众仍然想看到情节的现实逻辑,而不是在一种梦幻状态中,让人物成为承载创作者思想倾向的工具人。
影片以一桩谋杀案开始,很像一部侦探片,中间穿插了一场还算精彩的法庭辩论,还让观众看到了“三角恋”的纠结与波折。这样,影片杂糅了多种类型电影的元素,内容比较丰富,似乎能满足观众多个维度上的观影愉悦。但是,这种处理方式也隐藏了巨大的艺术风险,它使影片有多种发展的方向和可能性,但又都不够坚定,诸多类型特征虽若隐若现出场,终究有些苍白甚至潦草,严重挫伤了观众的观影期待。
影片在三个主要人物身上,构建了清晰明朗的人性区分,这种区分我们可以简单地用卑劣(蔡斯)、真诚(塔特)、纯真(基娅)来指称。三人之间的情感纷争具有隐喻的意义,像是三种价值观之间的交锋,像是塔特在忏悔于犹豫、退缩之后,完成对“真诚”的追随,更像是基娅在经历了背叛和伤害之后,如何保持纯真的一种努力。至于蔡斯,他的作用就是提供反衬和刺激,让基娅和塔特见证人性的丑陋,同时也激发他们内心的正直和勇敢。
影片通过人性的高贵与卑劣的映照,不仅可以设置强烈的戏剧冲突,还可以保证影片主题的正面、情感基调的积极。影片的爱情结局,看起来是人物对内心声音的聆听,对情感共鸣的追求,但归根结底只是道德层面的判断与选择。从这个角度来说,《沼泽深处的女孩》实在是一部比较普通的电影,它的爱情观,它的情感关系走向,已经在大量爱情片中反复上演,并没有令人意外和感动之处。
影片通过基娅的自述,让观众从她的童年开始,一点点接近一个悲苦无助的小女孩。这理应是一个层层揭秘,拨开人物身上的迷雾,让观众洞察生存和人性真相的过程。但是,影片中的基娅并没有为观众提供这种神秘性和欣喜感,她的内心和外表一样,单纯清朗。本来,观众对于她如何独自一人挺过生活的磨难有一定的好奇心,但影片直接跳过了她孤苦伶仃的九年,而是展示她成年之后,如何品尝爱情的甜蜜与苦涩,这使许多情节都有一种悬浮之感。
综上所述,影片在讲述基娅的人生经历时,不仅过于乐观和浪漫,也比较敷衍和随意。影片没有找到能够贯穿始终的核心悬念,而是在一个俗套的爱情故事中,勾勒了基娅直白浅显的爱情选择和内心成长。为了补救情节和主题的苍白,影片只好在谋杀案的侦破上反复渲染,凸显基娅心思的缜密、行为的果断利落、心理素质的强大。但是,随着法庭判决基娅无罪,“谁杀害了蔡斯”这个悬念便一度被搁置,当影片结尾揭露基娅是“真凶”时,不仅给观众带来错愕和震惊,而且基娅的人性面貌也因此变得混沌不明。
影片中有两个重要场景,一个是沼泽地,一个是小镇。这两个地方,一个是远离尘嚣的“世外桃源”,一个是成熟的现代文明空间。在沼泽地,影片大量使用远景和饱和的绿色,来营造一种天高地阔,同时又纯净透亮、明艳动人的牧歌情调。影片还经常通过特写,来强调这片沼泽地那些更为动人的景致,完成对昆虫和鸟类的细致观察。在小镇上,虽然色调也比较明快,但内景比较多(学校、监狱、法庭),人性的邪恶和凉薄更是令人倍感寒冷。那些居民对于基娅作了“污名化”想象,为她添加了许多类似女巫般的猜测和传说,鲜有人对她施以援手。
正因为如此,基娅才会逃离小镇,在沼泽深处自成一体。她的逃离,看似是一种逃避,实则也是在另一个世界深入探询。因为,大自然以一种敞开的姿态,接纳她,拥抱她;大自然像一本深不可测的书本,需要基娅孜孜不倦地去阅读和探索。影片最大的遗憾在于,它未能有力地揭示沼泽地在养育基娅的同时,又如何塑造她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影片常常陶醉于沼泽地的宁静与辽阔,斑斓与神奇,却忽略了这些景致如何在基娅身上打下了烙印。例如,基娅从未对她杀害蔡斯感到愧疚或恐惧,因为在大自然中,清除威胁,远离危险,不过是一种生物的自然本性,是符合天性的生存法则,不该受到指责,更不由旁人来审判。
影片削弱原作《蝲蛄吟唱的地方》中关于基娅对自然界生存法则的认同,看起来是一种高明的改编策略,即突出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并利用影像语言的优势,放大沼泽地的壮阔与旖旎。但是,影片无法解决的悖谬在于,一个长期在大自然中独自生存的女孩,身上应该有野性之美,有强悍的生命力和未加驯化和雕琢的质朴感,影片却强调了基娅的温柔、羞涩,以及气质上的平和优雅,甚至她的服装也过于精致时尚。这导致基娅身上并没有体现“大自然本色”,而是让她出落得亭亭玉立,楚楚动人,恬静贤淑。这种人物与环境在气场、性格上的割裂与龃龉,使“沼泽地”在影片中的意义变得空洞而肤浅。
基娅像一位隐士,更像一位斗士,她趟过岁月苦难的河流,在一个个挫折和打击中披荆斩棘,一往无前,最后找到了灵魂的安宁和人生的圆满。影片也像是一则人生箴言,鼓励我们在人生的逆境中遵从自己的内心,忽略外界的冷眼与恶意,守护自我的精神家园,成就丰盈的人生。
(作者系复旦大学艺术教育中心教授、电影艺术研究中心副主任)
标签:
《沼泽深处的女孩》中的基娅,幼时就失去亲人的照拂,又被小镇居民歧视和排斥,只能生活在沼泽深处,以...
文 羊城晚报记者黎存根小朋友跟随爱好冰雪运动的家长来到吉林万科松花湖度假区,在冰天雪地中体验“冰...
《胡适之是小兔子》(上海《立报》,1949年3月19日)北京大学文科国文门第四次毕业摄影(前排左起:朱希...
本版图片:视觉中国约翰·霍普克罗夫特,1986年图灵奖获得者,他是康奈尔大学教授,现在也是上海交通大...
文 北京青年报记者刘艾林世界杯期间,在综艺的“红海”中,由中国体育彩票制作的微综艺《一日店长》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