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恐”是一个网络名词,专业的说法是社交恐惧症。最近几年我接触到的个案里,就有很多家长和孩子都提到这个词。家长为此忧心忡忡:怎么办,孩子不愿意社交,没有朋友,一点也不快乐。孩子说,“我不喜欢和人交往,我和他们没有什么好聊的”或者“我被人嘲笑了,他们看不起我”。
要知道人是属于群居动物的,如果一个孩子从小就活成了孤岛,每天独来独往,无法加入任何群体性活动,这就意味着他的一部分社会功能丧失了。
(资料图)
我接触了很多孩子,他们成绩优秀,学习能力极强,可是却没有朋友,不是优秀到没有朋友,而是他们有交友恐惧。这是为什么呢?这和两大环境因素有关。
首先是独生子女时代这个特殊的背景。我有一个个案,她真是独自长大的,因为父母工作很忙,爷爷奶奶、外公外婆都在千里之外。妈妈把她从两岁就送进托管班,小学放学了就请阿姨接回家,给她做饭,督促她做作业。看起来没问题,住宅宽敞,还有保姆,条件算是很优渥了。到了周末,就送她去各种兴趣班,父母觉得就一个孩子,家里经济条件不错,那就要多在孩子身上投资,于是钢琴、网球甚至击剑、画画,一应俱全,孩子的时间排得满满的。
可是父母唯独忘记了把她当孩子看待,忘记了让她去和同学交际一下,或者把她送到小区花园里让她和邻居孩子嬉戏一会儿,这些都没有。孩子进了当地最好的私立高中,不出意外会申请到国外不错的大学,看起来前程似锦。可是意外来了,孩子抑郁了,闭门不出,不去上学。
父母感到不可思议。怎么会呢?“我们家庭没有遗传史,也不曾虐待过她,父母夫妻感情也算正常……”为什么?就是因为孩子从小就太孤独了。虽然过去十几年,她一直在看似正常的社会里学习和生活。但是,只有这个孩子知道,人群对她来说是一个陌生而庞杂的世界,而她与那个世界有着巨大的屏障。“他们进不来,我也过不去”。独生子女本来就是一个天生会孤独的群体,如果父母再把他们的所有时间,用在去习得技能、掌握知识方面,那么他们在社交方面的经验就是空白。
第二个环境:与妈妈的关系。过去我们说,“孩子的问题,百分之百是家长的问题”,这句话太绝对了,谁听谁受不了。我更愿意说:孩子的问题,与家庭有千丝万缕的关系。
除了儿童时期无暇发展社交、经验苍白以外。还有些孩子从小并没有那么忙碌,家里还有兄弟姊妹,可是他们也存在社交障碍。我们比较容易推测出,这类孩子与妈妈的关系不够好。这个不够好,包括两种可能性:一是妈妈和孩子的关系不够亲密,或者妈妈对孩子的否定特别多。第二,妈妈自身是高敏感、低稳定性状态,俗称状态不稳,动不动就爆炸。
我们说孩子透过妈妈的眼睛看世界,如果妈妈的眼睛里充满了对孩子的嫌弃和否定,或者充满对世界的怀疑和怨恨。那么这个孩子习得的就是不安全感,对他人的不相信。于是,孩子变得敏感多疑,难以建立持久和稳定的关系。
根据这两个原因,我们可以来做调整,支持孩子走出社交困难。
首先,把时间还给孩子。人有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一旦弹性不够,就会出现焦虑或抑郁的情况。看看那些长期奔走在各种兴趣班、补习班的孩子,他们的生命体验很单一。自主神经的一个功能是切换能力。如果一个孩子始终在单一节奏里生活,切换能力就没法得到训练,时间久了这个功能就萎缩了。所以当前面个案中提到的孩子后来进入学校社团,需要和同学合作一首歌曲时,她居然会恐慌,就是因为她没有经验。后来父母在了解这个原因后,做出了大量调整,父母把自己的工作节奏放缓,然后把周末的时间都还给了孩子。
学习和社交都是伴随孩子人生的重要课题,父母不能顾此失彼,要花时间让孩子均衡发展。
如果妈妈对孩子经常指手画脚,评判否定,孩子就以为别人也一样不喜欢他。所以,父母,尤其是母亲需要改善亲子关系。
无论是对孩子的作息还是学习,需要基本的要求和底线,及时给予孩子正面的反馈,那么孩子不仅积极性增强了,还会增加对自己的好感,他会慢慢做得更好。
这样亲子之间的关系会进入一个正循环,孩子从循环中得到启示:我是个好孩子啊,我爸爸妈妈都那么欣赏我,那其他人肯定也一样。当他们既有时间,又有了自信,那么他们当然会有好朋友、好人生啦。
标签:
“社恐”是一个网络名词,专业的说法是社交恐惧症。最近几年我接触到的个案里,就有很多家长和孩子都提到...
最近,重庆市奉节夔州博物馆发布的“纪念刘备托孤1800周年学术论坛征稿启事”引发热议。文中称,拟定于2...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北京12月17日电(中青报·中青网记者沈杰群)今日,由浙江卫视、优酷出品,TVB联合出品...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讯(中青报·中青网记者林洁通讯员唐佳雯)12月16日,《阿凡达:水之道》在国内正式公...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讯(中青报·中青网记者蒋肖斌)12月16日,男高音歌唱家石倚洁和钢琴家陈萨再度合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