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国内 > 正文

观焦点:网络文学评价的美学律令与历史逻辑

  • 2022-06-13 10:04:33 来源:大众日报

目前,我国网络文学用户总规模达到5.02亿,读者数量达到了史上最高水平。网络文学一路高歌猛进,而网络文学评价及其标准构建问题也被推向了学术前沿。“美学律令”和“历史逻辑”是网络文学评价的基础性话题,它是指引年轻学者从何种维度来从事网络文学评价的学理性话题,构成了网络文学评价本体的“魂”与“根”。

欧阳友权,中南大学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作协网络文学研究基地主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网络文学研究领军人物和资深专家。近日,欧阳友权做客山东大学文学院“新杏坛”学术讲座,就当今网络文学的评价现状、评价原则、评价实践作出阐释。

“倾斜的文学场”

诸君对网络文学并不陌生,网络文学已然成为一种大众化的当代文学现象,其大规模发展已有二十余年,汉语网络文学最初诞生于北美,华人留学生最早入网创办的网络电子刊物《华夏文摘》是我们能够查到的最早源头。

据统计,目前网络文学用户规模达5.02亿,较2020年12月增长4145万,占网民整体的48.6%。我国已累计创作2905.9万部网络文学作品,有累计超2130万人上网写作,日均活跃用户约为757.75万人,网络文学市场规模达到249.8亿元,网络文学IP的累计改编量为8059部。

但就网络文学批评而言,根据《网络文学研究成果集成》数据,截至2013年中国网络文学理论批评著作共有83部。《中国网络文学二十年》统计出版网络文学理论批评著作97部,近些年来网络文学的研究著作逐步增多。截至今年,初步估计网络文学的理论批评著作大致在两百部左右,这也预示着网络文学研究逐渐从边缘走向中心,成为一门显学。

尽管年轻血液不断注入网络文学批评队伍,网络文学浩瀚的作品存量、巨大增量与薄弱的网文批评已然构成了一个“倾斜的文学场”。这将网络文学评价及其标准构建问题推向了学术前沿,在如此情形之下,网络文学批评和研究应该跟上脚步,提升水平。

“魂”与“根”的逻辑互证

一切文学作品都是“按照美的规律来创作”的结果。所以,“美学观点”是网络文学评价的“魂”。文学评价中的“美学观点”就是要对文学创作表现出来的美学观念、审美态度、审美理想、审美趣味和艺术作品中的形象、形式、结构、语言、手法的审美特性、审美价值,作出合乎艺术审美规律的分析判断,给出合乎美的规律的审美评价。

(资料图)

一切作品都是一定历史条件下社会关系的产物。因而,“历史观点”是网络文学评价的“根”。用“历史观点”实践文学批评,就是要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方法,去观察、分析文学作品对现实、历史、人物形象的描绘,以及文艺家对现实、历史、人物的态度、观念、思想倾向等,对其作出合乎历史真实、合乎历史规律的判断和评价。

只有秉持“美学评价观点和历史观点”的统一,才能达成“魂”与“根”的逻辑互证。对于文学评价而言,美学维度与历史维度就像一枚硬币的两面,是不可分割的整体性存在。如果说前者是文学批评需要把握的价值之“魂”,后者则是一种批评的价值确权之“根”,二者的逻辑互证将铸就文学评价价值的整体环扣。

文学批评既需要批评家立足于现实、承载着历史、赓续于文化,还需要从现实、历史和文化传承中找到作品的价值支持模式,让文学审美循着历史的足迹形成应有的价值判断,这也就是尼采所说的:“美的东西是逻辑的东西的镜子,也就是说,逻辑的规律是美的规律的对象。”

批评者需要选点发力

即使在网络文学成为一种大众文化的当下社会,人们对其的质疑声仍然不绝于耳。这往往是因为网络文学是在赛博空间书写的虚拟现实,其表现的对象往往是玄幻的故事、穿越的时光,“换地图”叙事,塑造的是玛丽苏、废柴逆袭、霸道总裁等“造梗”的人设,用的是金手指、打怪升级、架空、种田、CP等表达技巧,无法达成传统文学评价中的知人论世或以意逆志的历史品格。同时,网络文学作为一种供人们休闲娱乐的通俗文学,它的阅读快感往往大于阅读美感,娱乐属性多于品鉴属性,少有“澄怀味象”“涤除玄鉴”的艺术超越和“余味曲包”“迁想妙得”的审美滋味,要对其作美学评价难免无从置喙。

浩瀚星群,终有北斗,恒河沙数,岂无沉金。当我们真正地走进网络文学,剔除对它的“污名化”误判,会发现其总体质量虽尚不足以与积淀千年的传统文学相比肩,但它自身的不断进步却是显而易见的,《悟空传》《诛仙》《赘婿》……现在许多优秀的网络文学作家精心操觚的上心之作,可以让批评家们在网络平台的文学海洋披沙炼金,用有见识的评价建构美学对历史的文学承诺。数字化解构了文学审美,同时又创造了新的审美对象,数字化的传媒可以改变文学的创作手段和传播方式,却并未改变文学承载历史、干预时代、以形象塑造表征人与现实审美关系的本质。

网络文学评价要建构美学对历史的文学承诺,需要批评者选点发力。网络文学创作的终极目标是要为读者提供具有人文关怀和精神愉悦价值的文学文本,网络作家不信天上掉馅饼(刘丰)在谈到《重生之衙内》的创作时说:“我给大家勾勒的,其实是一个美好的梦想,一个不可能存在的乌托邦。但我还是要写,要去讴歌一些美好的品德。我们已经失去了太多的东西,不能再失去理想,如果万一连理想都破灭了,那么,我们至少还剩下梦想。”建构理想乌托邦,讴歌世间美好品德,表现内心美好期冀……美和审美始终都是网络作家创作的重要动机,不变的承诺。

同时,批评家们不仅要关注网络作家们写什么,还要关注他们怎么写。《明朝那些事儿》之所以能够走红网络,原因在于使用了现代读者能够接受的叙事方式,把那些已经既定的历史人物形象“激活”,让“历史叙事”变得生动有趣又熠熠生辉。而“历史在线”并非单指历史题材的作品,任何题材的网络作品都会涉及历史观、世界观和人生观的价值观表达。蝴蝶蓝的《全职高手》虽是现实题材的网游文,但也是经由艺术想象“变形”了的历史,对人物性格特征、作品语言表达和场景细节的风格化评价,则成为该小说“文学在场”的表征。以“文学在场”表达“历史在线”,二者交融互渗、彼此映衬、相得益彰,正说明创作者在努力践履审美对历史的文学承诺。

除此之外,网络文学建基于工业技术,受控于文化资本,是被技术招安的“文学遗孀”,采用网络语言、逗乐笑话等方式,把历史简单化、符号化、粗鄙化,把否定历史当时髦,拿崇高史实开玩笑、拿英雄人物开涮的事情在某些网文作品中并不鲜见。批评者们容易在评价中重视笑谑性语言环境和话语交际分析,乃至用“渎圣思维”或“脱冕本位”为网文作品的美学缺席寻找借口,网络文学评价要谨防美学缺席和历史虚无,要坚持“历史的观点”,旗帜鲜明地抵制“三俗”,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引导网络作家树立正确的历史观、人民观、英雄观。

美学观点与历史观点

怎样用于网络文学的评价中

有些批评家将网文评价视为媒介传播的技术行为,或当作“泛娱乐化”的观念副产品,但网络文学的评价不可因“例外”而忽视其“文内”。“网络”不是对“文学”的限定,“网络文学”本身就是一个独立而自洽的本体存在,据此秉持的“美学观点”才能真正把握网络文学的美学律令。

那些质量上乘、影响广泛的优秀之作,不仅拥有网络的特点、适应阅读市场需求,同时还具有独到的美学品格和思想艺术价值。齐橙的《大国重工》深度反映在改革开放背景下,我国重工业从引进、吸收到赶超的历史进程。月关的《回到明朝当王爷》呈现出中华民族子孙看到国家饱受欺凌,百姓民不聊生而被激发的历史使命感。让正确的历史观寓于丰富的历史想象,用颇具创意的文学手法酿造出富于“爽感”的文学文本,正是我们评价这部小说的最大“抓手”,而“美学观点和历史观点”恰是解读小说的一把“钥匙”。

同时,网络文学的历史评价并不是狭义地作历史事实或历史事件评判,而是坚持一种唯物史观、历史价值观、人类世界观和社会人生观的评价立场和持论眼光。网络作家蒋胜男陆续创作了《凤霸九天》《洛阳三姝》《芈月传》《权力巅峰的女人》《铁血胭脂》《燕云台》《衡量天下》等一系列表现“女性大历史”的网络小说,她通过不同朝代女性的文学书写,将王朝历史、世情百态与个人情感和人文伦理结合起来,让我们看到动荡历史覆盖下的人类之爱和情感之殇,以及女性坚韧的精神质地和生命本色。

如果以美学的坐标进行指标细分,作品阅读爽感及其代入性是网络文学的入门。作为大众化通俗作品,网络文学要满足网民粉丝的“娱乐刚需”,要通过“抓人”的故事吸引读者,激起情感的共鸣,在人物、情节、细节和语言、结构、表现手法等方面具有满足“爽感”的完美度。

除此之外,文学创新力,艺术构思的创意能力,题材类型“出圈”的拓新能力,多媒体、超文本或AI创作的艺术表现力以及风格化的作品标识,作品艺术生命力都是进行网络文学美学评价的重要指标。其中作品的艺术生命力指的是批评家们要在时间坐标上考察作品是否具有“永恒的魅力”,它意味着在对网络文学作“美学观点”评价时,既要有现实尺度,又要有历史眼光,要抓住网络文学评价的历史逻辑“锚点”,从唯物辩证法的哲学观和历史观出发,用人类文明标尺去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看其反映生活的深度、广度和真实度,这也说明恩格斯提出的“美学观点和历史观点”不是割裂的、互不相干的,而是相互关联、彼此融通的。

总之,把握美学评价的“坐标”,勘准历史评价的“锚点”,需要从作品实际出发,在细密的文本解读中,进行艺术分析和历史评判,评估其如何践履审美对历史的文学承诺,以此从学理原点上建构网络文学评价的美学律令和历史逻辑。

标签: 网络文学

推荐阅读

天天热消息:从“精致穷”到“精致抠”

大众日报记者朱子钰买大牌平替、自带杯子买咖啡、转让二手闲置、在各大平台四处比价……表面光鲜亮丽,...

当前报道:探秘地球科学 地质公园可游可学

文 羊城晚报记者黎存根封开千层峰景区供图巴丹吉林沙漠无人区徐志彤摄(资料图)惠州象头山花石头学校...

片长超3个小时的《阿凡达2》归来还是那个味?

北京商报记者郑蕊“水之道,连接万物……”11月2日晚间,20世纪影业官方微博一次性放出电影《阿凡达2》...

当前视点!毛尔南:打开小剧场儿童戏剧的魔法空间

中国文化报记者李琤毛尔南受访者供图结束第十三届中国艺术节的开闭幕晚会戏剧组导演工作后,中国儿童艺...

《浪迹声涯》:音乐就是要让我们忘形

谁说刘索拉只是在回忆乐队的往事?她是在告诉读者,能够在音乐中忘形的乐队才是好乐队,但听话听音,她...

猜您喜欢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注明"转载来源"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亚洲文化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烦请联系。 联系方式:8 86 239 5@qq.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