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国内 > 正文

他用镜头记录野生动物的故事

  • 2022-02-14 18:15:03 来源:齐鲁晚报

在青海湖三块石岛的帐篷口,小斑头雁亲昵地围在葛玉修身边。 本版图片均为受访者供图

葛玉修在三块石岛拍摄的鸟儿。

葛玉修拍摄的中华对角羚。

扛着照相机,葛玉修一头扎进野生动物的世界。

拍摄野生动物,不是个简单事。架好机器,等动物入画,至于镜头中捕捉到什么瞬间,的确需要一点运气。但运气只占一部分,更多的是前期调研和摄影师的现场判断,而这些都与经验有关。

为了追踪了解野生动物的生活习性和生态变化,葛玉修25次走进三江源,15次远徙可可西里无人区,200多次奔赴青海湖,遇狼群,陷沼泽,掉冰窟窿……葛玉修用照相机留下野生动物世界和生态环境的变迁。

斑头雁的送别

葛玉修,1953年出生在山东曹县。1970年参军,他从山东到了青海,并于1994年转业到银行工作。在部队当兵时,需要拍一些军事训练以及战友合影的照片,葛玉修开始“摸”到了相机。有一次,他将连队出黑板报的照片发给报社,没想到报纸在第一版刊登了。这次刊登给了葛玉修很大的信心,从那以后,他喜欢上了摄影,喜欢得一发而不可收。

1995年,葛玉修开始拍摄野生动物。三块石岛,位于青海湖西南部,南距湖区8公里,据西北方向的鸟岛20公里。那时候,葛玉修没有手机,第一天船艇将他送到三块石岛上,约定好第七天再来接他。刚到岛上,碧水蓝天,万鸟欢歌,葛玉修十分震撼。“白天看鸟,晚上听鸟唱歌,要说孤独有孤独,要说幸福很幸福。”

葛玉修将带来的3个西瓜、10斤黄瓜、10斤莴笋、10斤甘蓝放到岸边,还用石头砌成一个圈将食物围起来。搭好帐篷后,他便准备休息。“没想到,第一天晚上青海湖就用特殊的方式接待我这个不速之客。”当晚,狂风大作,暴雨倾盆。葛玉修的小帐篷经不起风吹雨打,他只好把相机抱在怀里挨了一夜。

第二天一早,葛玉修走出帐篷,发现西瓜漂走了,黄瓜剩了3根,甘蓝剩下1袋,莴笋也没有了。葛玉修的衣服和鞋子又湿又冷,他不禁打了个寒战。但他觉得这些都无所谓,因为帐篷外的风景平静又美好。

照片上,几只小斑头雁围着葛玉修,就像孩子缠着大家长。当时这几只小斑头雁落在了别的鸟群里,葛玉修遇到后,便抱回来放在装食物的纸箱里,将甘蓝掐碎喂给小斑头雁吃。“小家伙很可爱,很通人性,我走到哪,它们就跟到哪。”这就是照片的来源。

由于海拔高,空气稀薄,紫外线强烈,葛玉修的脸都晒“花”了。“脸是黑的,牙是白的,脸就像马铃薯爆皮一样,皮都可以扯下来。”到第六天的时候,葛玉修的鞋子鞋底已经脱落了。因为岛上石头多,光脚无法走路,葛玉修只好找了根塑料绳拴住鞋底,一直坚持到了最后一天。

第七天,葛玉修一早就收拾好帐篷,将小斑头雁送远,等船来接他。“把它们放到100米远的地方,我刚要走,小斑头雁又跟过来。我又把它们送过去,它们又跟过来。”第三次,葛玉修更加不舍,只能将小斑头雁送到更远的地方,然后快步登船。“这时候,小斑头雁跌跌撞撞地一路追来,滑到水里,我着急地跺脚让它们回去。”船开远后,葛玉修从望远镜中看到小斑头雁就在搭帐篷的地方,朝着船的方向。

“这就是我和小斑头雁的故事。”葛玉修看着照片,爱不释手。

“四面环水,没有人烟,死在岛上都没人知道,想想其实也会后怕。”即便如此,葛玉修还是先后去了6次,在岛上住了3次。后来,葛玉修拍摄鸟的照片不计其数,大家称他为“青海湖鸟王”。

拍摄中华对角羚第一人

青藏高原有一种羚羊,当地人称之为“滩黄羊”,国际上称之为“普氏原羚”。葛玉修“一不小心”成了世界上第一个拍到这种羚羊的人,他

坚持称这种羚羊为“中华对角羚”。

“当时有个老同学告诉我这里有一种羚羊数量很少,没有照片,我就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葛玉修说,“我查阅很多资料没有找到照片,只有一张手工绘制图,上面只记载是普氏原羚,过去分布在宁夏、甘肃、青海、新疆和内蒙古,现在只有青海有,分布在青海湖周边。”当时这种羚羊仅存200余只,被列为极度濒危物种,是一种比大熊猫还要稀少的物种。

1997年11月,葛玉修去青海湖拍摄天鹅。在布哈河口,他遇到了7只黄褐色像羊一样的动物,排成一线在草原上一闪而过。同行的青海湖保护区干部大喊“葛老师,普氏原羚”,葛玉修赶忙举起相机抓拍。后经专家认定,这张照片填补了“普氏原羚”图片的空白。“当时是胶片拍的,虽然不清楚,但这是中国第一张,也是世界第一张普氏原羚的照片,我一不小心成了拍到普氏原羚的第一人。”葛玉修说。

此后,葛玉修以第一人称写出《救救我吧——普氏原羚的呐喊》,希望大家关注这种羚羊,引起不小轰动。葛玉修一直有个心结,因为普氏原羚是以外国人的名字命名的。“当地人都不知道,我觉得这是一种悲哀,它应该有个中国名字。”2004年8月,葛玉修征求相关专家的意见,撰文呼吁,赋予普氏原羚一个中国名字——中华对角羚。

葛玉修一直在为保护普氏原羚而努力,也一直推广“中华对角羚”这个称呼。从2006年开始,他连续向青海省委、省政府提交了《建立中华对角羚专属保护区》《将中华对角羚定为环青海湖国际公路自行车赛吉祥物》《关于加强中华对角羚宣传、保护、利用》等8份建议。

在葛玉修的呼吁下,第一个“中华对角羚保护区”于2007年在青海湖北岸刚察县建立。2009年9月,第一个“中华对角羚保护站”在刚察县哈尔盖镇挂牌成立。中华对角羚被环青海湖国际自行车公路赛组委会确定为“环青海湖国际自行车公路赛”吉祥物。鉴于葛玉修对挽救、保护中华对角羚的贡献,2009年12月,他被刚察县政府聘为“中华对角羚保护站荣誉站长”。2016年,他被青海省野生动植物保护协会聘为“中华对角羚代言人”,他还当选为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理事。

这些年,随着葛玉修的不停顿奔走呼吁,社会各界逐渐重视起对这一物种的保护,中华对角羚的种群数量已恢复到近3000只。他也被很多人亲切地称为“中华对角羚”之父。

三次“狼口脱险”

为了拍野生动物,葛玉修很拼命,曾经三次“狼口脱险”。

有一年冬天的一个早晨,他来到青海湖东岸的一处栖息地,想拍摄中华对角羚。因为去早了,天还很黑,他等着等着就睡着了。“突然,我听到一阵狼嚎声,当时跑都来不及。”眼前一个黑点,后面五个黑点追。距离100米左右,葛玉修看清了前面是一只羚羊,后面是五只野狼。葛玉修当时的心理活动不亚于一部谍战片。“亏得自己还当过兵,遇到狼就不知道怎么办了吗?我给自己壮壮胆,慢慢就不害怕了。”但是过了一阵,狼又叫了起来,葛玉修心里又猛地一紧。

眼看着天蒙蒙亮了,葛玉修发现这几个黑点向自己靠得更近了。“狼在追羚羊,嚎叫着呼唤自己的伙伴,表示发现了猎物。”他想拍下来,但是狼的警觉性很高,相机的快门声恐会惊扰狼。葛玉修说,当时群狼紧追着中华对角羚从他潜伏的沙丘处30米的地方一闪而过,葛玉修才脱离险境。过了一阵,葛玉修才反应过来,感觉到自己后背发凉。他差点“喂”了狼,但还是坚持继续拍野生动物。

有一次,葛玉修到斑头雁的生活区拍摄。休息时,他听到鸟的惊叫声,便跑过去看,原来是狼要吃鸟。“我当时也不知道该怎么办,在距离狼不到100米的地方举起了三脚架,没想到狼看到后就跑了。”葛玉修回忆道。

2006年,葛玉修曾到玉树拍摄。到达巴颜喀拉山垭口,葛玉修发现不远处有两只狼正从山下跑来,便决定下车拍摄。他尾随追拍,距离最近的时候只有80多米。在惊险中,葛玉修记录下很多珍贵照片。

不做侵略的摄影人

在葛玉修的照片中,一切都是自然的。

自从拍野生动物,他的花销一大部分都用在了相机上。葛玉修自嘲:“有人说,要想让他破产,就给他一个单反。”葛玉修开始时是用胶片拍,为了节省经费,每一下快门都要有意义。

拍野生动物,不仅仅需要运气。“你要熟悉相机,熟悉拍摄对象,了解这些野生动物的生活习性,然后多拍多练。”葛玉修说,“神枪手是子弹堆出来的,摄影家是胶片堆出来的。”葛玉修拍下的胶片有16万张,有斑头雁、鸬鹚、渔鸥、棕头鸥、大天鹅、黑颈鹤等十几种野生鸟类;还拍到了藏羚羊、野牦牛、藏野驴、雪豹、野狼、狐狸、棕熊、盘羊、岩羊、高原鼠兔等野生动物。这些照片背后,葛玉修经历了很多磨难。“因为在高原拍摄,有时候是在透支生命。”

有一年大年初七,葛玉修到青海湖拍天鹅。“想要拍得好,必须靠得近,我就一直往前走,一不小心掉进了冰窟窿。”后来,葛玉修到玉树拍黑颈鹤,还陷入沼泽地,幸亏用三脚架钩住草墩才借力爬了上来。

葛玉修拍了26年野生动物,他始终坚持“不做侵略的摄影人”。“有些人为了拍野生动物的精彩瞬间,不惜追赶和打扰,那是不可取的,也是对动物的不尊重。”为了一个瞬间,他有时候会等四五个小时,甚至是几天。他想通过镜头,真实记录野生动物的生活状态。所以,他不仅拍野生动物的美,还拍它们的伤痕和死亡。

葛玉修拍摄野生动物的方式是:尊重它、了解它、靠近它。“我们自己都不知道野生动物的名字和习性,谈何保护?这是个悲哀。”葛玉修说,“野生动物多了,说明生态环境在改善。而我,有责任和义务让大家通过我的摄影了解这些。”

很多人问葛玉修:“你拍野生动物这么多年,动力何在?”

葛玉修回答:“我出生在黄河入海口的山东,工作在黄河发源地的青海一带,并且一待就是52年。开始拍野生动物的动力就是爱好,后来发现野生动物的生存状况,觉得它们需要被保护。于是,‘长枪短炮’就成了我与动物沟通的纽带。我希望通过我的镜头,让大家了解野生动物,关爱野生动物,保护生态环境。”

如今,69岁的葛玉修又走进草原,架好相机,等着野生动物闯进他的镜头。

标签: 野生动物

推荐阅读

当前报道:探秘地球科学 地质公园可游可学

文 羊城晚报记者黎存根封开千层峰景区供图巴丹吉林沙漠无人区徐志彤摄(资料图)惠州象头山花石头学校...

片长超3个小时的《阿凡达2》归来还是那个味?

北京商报记者郑蕊“水之道,连接万物……”11月2日晚间,20世纪影业官方微博一次性放出电影《阿凡达2》...

当前视点!毛尔南:打开小剧场儿童戏剧的魔法空间

中国文化报记者李琤毛尔南受访者供图结束第十三届中国艺术节的开闭幕晚会戏剧组导演工作后,中国儿童艺...

《浪迹声涯》:音乐就是要让我们忘形

谁说刘索拉只是在回忆乐队的往事?她是在告诉读者,能够在音乐中忘形的乐队才是好乐队,但听话听音,她...

环球播报:《炽道》:笑泪并存、燃甜同在的热血青春

竞技是内核,爱情是点缀,《炽道》是对原著的升华,让一部爱情小说转变成以竞技体育为核心的青春励志剧...

猜您喜欢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注明"转载来源"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亚洲文化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烦请联系。 联系方式:8 86 239 5@qq.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头条